當前位置 : 首頁  >  最新資訊
制造大省,如何破解“工業軟件之困”

【信息時間:2021-07-23  訪問次數:652  】【我要打印】【關閉】

來源:新華日報      2021年07月23日

“我國流程制造工業體系面臨的不隻是‘短闆’,而是‘斷闆’!随時有斷鍊的風險。”7月16日-18日,首屆工控中國大會暨工業軟件産業鍊供需對接會在蘇州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錢鋒在會上感慨,工業軟件是現代工業制造的“大腦”,是智能制造的“核芯”,卻是中國實現制造強國過程中的“薄弱一環”。

作為此次大會東道主的江蘇,是傳統制造大省,如何探索走出“工業軟件之困”,力争為全國提供路徑示範?

軟件大省受制于“工業軟件之困”

究竟什麼是工業軟件?

在一個真實的研發場景中,技術人員把圖紙“挪”到電腦上,這就需要在EDA軟件上設計産品,可以充分模拟現實場景。此外,還需要畫圖類的CAD軟件、仿真類的CAE軟件等,這些計算機輔助類軟件,就是工業軟件,它們已成為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化工業背後不可或缺的支柱。

“所謂工業軟件,本質是将工業知識軟件化,将企業在産品規劃、設計、生産、管理、銷售、服務等核心業務中的知識積澱融合在軟件系統中,提升企業全流程工作效率。”錢鋒說,工業軟件分為模拟設計類、生産控制類、管理運營類、服務保障類等,然而在大多數工業領域,我國隻能租用或購買國外的先進工業軟件。

作為制造業大省、軟件大省的江蘇,同樣難逃受制于“工業軟件之困”的命運。江蘇制造“大而不強”,工業軟件弱勢正是“症結”之一。

其實,江蘇軟件産業鍊布局并不晚。早在2007年,我省就發布了《江蘇省軟件産業促進條例》,但“工業軟件”分類并未受到足夠重視。直到這幾年,工業軟件作為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礎和核心支撐,在制造轉型的推動下,才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目前,我省工業軟件産業規模不斷擴大,産業鍊條不斷向深拓展,覆蓋研發設計、生産管控、運維服務、經營管理等全鍊條,涉及非嵌入式工業軟件、安全軟件、嵌入式工業軟件等多個門類。

省工信廳數據顯示,去年,我省軟件産業首破萬億元“大關”,工業軟件産業鍊相關收入達到2217億元,其中工業軟件産品519億元、嵌入式系統軟件1698億元,産業規模占全國近1/4,達到23.4%。部分工業軟件産品的功能與性能已經接近甚至超越國際水準,還有一些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技術處于國内領先。在我省新建的工業APP彙聚平台上,已聚集超2000項優質工業互聯網APP,一個吸引多方力量參與的工業APP新型工業軟件生态正在孕育中。

需求端有顧慮,供給端回報慢

我省工業軟件産業發展雖取得長足進步,但與制造強省和工業企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相比,仍存在産業規模、核心技術、應用生态、專業人才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工業軟件與工業經濟發展還不相匹配。

“随着制造強省、網絡強省戰略的深入實施,制造業加快向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亟需提升工業軟件産業發展質态,更好支撐工業特别是制造業轉型發展。”省工信廳軟件與信息服務業處相關人士坦言,在很長一段時間,供需兩端縮小差距的動力都不足。

“重硬輕軟”一直是國内工業企業普遍存在的現象,考慮到替代成本、安全可靠性等方面原因,企業大都不願意率先“吃螃蟹”使用國産自主可控工業軟件。

“國産工業軟件一直沒有做起來,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市場需求沒起來。”蘇州一家研發控制軟件企業的老總無奈透露,國内采購人員對國外CAD軟件會“先入為主”,不願用、更不願買國産産品。

而在供給端,則“卡”在了研發上。工業軟件研發周期長、研發疊代速度慢,很多軟件企業不願加大投入和開發,導緻自主可控工業軟件産業鍊發展難以“閉環”。一組數據對比是,全球最大CAE仿真軟件公司Ansys的年研發投入超3億美元,一家公司的投入相當于國内所有工業軟件公司投入總和的數倍。

作為一家專注做工業控制操作系統的公司,南京翼輝信息集團旗下的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SylixOS,曆經15年的完全自主研發,已實現自主代碼率100%。翼輝總經理丁曉華坦言,工業軟件研發之初,回報率的确不高,但在國外工業軟件巨頭的壟斷暫時難以打破的背景下,當務之急是“韬光養晦”,加速科技攻關争取自立自強。

盡管目前困難重重,但受訪企業普遍對未來充滿信心。短短幾年,僅在江蘇就湧現了南京翼輝、同元軟控、亨通工控、南京南瑞等一大批重點工業軟件龍頭企業。業界認為,随着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快步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内自主可控需求将日益增長,工業軟件産業有可能比預想的更早“迎來春天”。

工業軟件要先姓“工”再姓“軟”

盡管發展前景向好,但專家呼籲,在工業軟件領域應形成一個共識——工業軟件的第一屬性不是IT,工業軟件應先姓“工”,再姓“軟”。

“工業軟件絕不是軟件工業。”錢鋒說,工業軟件是典型的高端工業品,是工業知識的載體。沒有工業知識和制造業經驗,隻學過計算機軟件的工程師,很難設計出最先進的工業軟件。顯然,要想取得工業軟件方面的突破,既要有實力強勁的大制造企業搭建相關平台,也需要軟件和數據企業的助力。

具體看我省,在工業軟件領域,軟件企業和制造企業融合還需進一步深化——一方面,不少省内大型制造企業還缺乏對智能制造時代工業軟件重要性的深度理解和認識,主動布局工業軟件發展的意識不強。另一方面,純軟件企業由于缺少深厚的工業知識和工業技術數據積累,進入工業軟件領域存在天然的專業技術屏障。

省工信廳調研發現,即便在已初具規模的省内工業軟件企業内部,也存在盈利能力普遍較弱、體系化創新能力不足、主打産品性能和品牌認可度不高等問題,尤其是缺少像華為這樣品牌響亮、帶動強勁的超級龍頭企業。在這樣的背景下,我省工業軟件對制造業模式的變革創新作用無法完全發揮出來,制造業“微笑曲線”向兩端延伸受制于工業軟件這一短闆。

缺乏既懂工業又熟悉軟件的複合型人才,成為當下的瓶頸。錢鋒認為,達成共識之後,下一步就是正視并攜手打破由于工業知識和技術基礎薄弱帶來的“積累效應”壁壘,着力培育、挖掘更多創新能力突出的龍頭企業,引進、培養更大規模具備軟件工程、工業知識和管理經驗的人才隊伍。

培育一批“巨人型”的工業軟件企業道阻且長,這個進化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這也是江蘇的優勢所在:江蘇是制造和科教大省,産業體系完整,企業類别豐富,人才吸引力相對較強,有讓國産工業軟件率先“破土萌發”的土壤和基礎。

構建“共赢”的自主軟硬件生态圈

眼下,工業軟件領域已不能滿足于“靜待花開”,那麼,究竟該如何加速解決關鍵技術短闆弱項、應用牽引不足和工業軟件人才供給缺口等問題呢?

“共創生态、共同創新,是工業軟件高質量發展的最佳途徑。”蘇州同元軟控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長陳立平是高校做技術出身,從業幾十年的他認為,随着工業創新加快,通過創新活動中知識的積累和溢出,工業軟件領域必将能夠跟上。

不過,産業生态不是一家廠商就可以獨立解決的。眼下,我省已将工業軟件納入30條優勢産業鍊加以培育,成立由副省級領導牽頭的産業鍊專班,并由此制定出台《江蘇省推進工業軟件自主創新發展實施計劃(2020-2024年)》,對工業軟件産業鍊集聚、規模擴張、結構優化、綜合競争力提升明确一攬子支持政策。在《江蘇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十四五”發展規劃》中,更是将工業軟件放在5大發展重點的首位,可謂力度空前。

“為提高工業軟件企業市場競争力,我們引導省内工業企業開放應用場景,支持企業首購首用省内自主創新工業軟件。”省工信廳副廳長池宇介紹,今年我省計劃重點突破10項工業軟件關鍵核心技術,推動自主創新工業軟件在農業機械、醫療器械、智能裝備、電力能源等重點行業形成20項示範應用。

構建創新生态,強化名企名品龍頭支撐尤為重要。據了解,我省将開展“領軍企業軟實力提升行動”。專家建議,除了搭建供需精準對接平台,還可以鼓勵工業軟件龍頭企業瞄準産業鍊關鍵環節,實施并購重組、強強聯合,加快工業軟件産業鍊關鍵資源整合,成為頭雁型企業。并通過支持軟件技術先進的工業企業将軟件業務剝離,成立工業軟件企業,着力打造細分行業的工業軟件鍊主企業。

“可以明顯看到,行業内部正在加快構建更加廣泛、共赢的自主軟硬件生态圈。行業對接活動也越來越頻繁了,像在本次大會上,就特别舉辦了多場新品發布會和工業軟件産業鍊供需對接會。”丁曉華表示,為了從“可用”邁向“好用”,翼輝全面開放翼輝操作系統源代碼,與清華、北交大、北航、南大、東大等20餘所一流大學進行聯合研發和人才培養合作,9月南京軟博會期間還将舉辦首屆翼輝生态峰會,與産業鍊上下遊夥伴分享創新成果。

盡管已經迎來“風口”,但業内人士依舊冷靜,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肅認為,先進工業軟件在我國尚屬“無人區”,“還是要先踏踏實實解決‘有沒有’,再思考‘好不好’。”

上一條:智慧交通正悄悄改變城市生活
下一條:先進技術成果轉化政策宣貫會在蘇州舉行 吳政隆出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