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4月29日至5月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推出第九季《大國工匠·匠心報國》,他們技能超群,以匠人之心,行匠人之事,或打造着大國重器、或奮鬥于重點工程,是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生動體現。 五一假期,小新帶您走近央企大國工匠的工作和生活,一窺海平面下1500米的風景、探秘神舟飛船的總裝、走進“高大上”的核電站、聆聽北京冬奧會背後的故事、分享數控加工技能大師的難忘經曆、觀摩中歐班列火車的生産片段……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航天科工航天三江江北公司數控車工閻敏。航天科工航天三江江北公司數控車工閻敏,長期承擔着航天型号産品關鍵件、新型号的首件加工任務。34年來,閻敏因為高超的技能被稱為是導彈“咽喉主刀師”。 在航天三江江北公司的生産車間裡,閻敏正準備對一件用于新型武器裝備的零部件進行車削。這個零件是為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提供能量轉換的重要裝置——噴管。
噴管負責将火箭發動機推進劑燃燒内部噴射出的火焰轉化為動力。行内人常将噴管稱為火箭的“咽喉”。為了保證發動機的工作安全可靠,噴管關鍵部位的加工精度要求控制在0.005毫米。 楊勇(閻敏的徒弟):“0.005(毫米)它是個什麼概念呢?它就相當于頭發絲(直徑)的三分之一,去把它加工出來,保證它的尺寸精度,所以在我們業内,他有個雅号,叫‘咽喉主刀師’。”閻敏經手的“咽喉”型号産品合格率一直高達100%,然而他這一身真功夫,卻是從磨刀開始。 中國航天科工航天三江數控車工、首席技師閻敏:“在寒風中還要摸着這個冰冷的鐵塊進行韌磨,然後經常會有一些凍瘡,手離這個砂輪太近了,手上經常是有(劃)十幾道的口子。” 為了練就精湛的磨刀技藝,閻敏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正是憑借這一把把磨制準确、精巧的刀,閻敏可以将這根直徑50毫米的圓柱體精确車削到細如發絲卻不折斷。 作為第一批學習數控車床的技術工人,閻敏開發出15種數控操作的常用功能。 閻敏:“就是把這個機床操作得就像自己的手一樣,就是我們想讓它走到哪兒,它就走到哪兒,可以這麼說,就是一個‘人機合一’的一個狀态。” 正是憑借着“人機合一”的功底支撐,閻敏一直承擔着重點型号導彈關鍵部位的首件産品加工重任。他總結了一套複合材料異形曲面的加工技術,突破了數控車床0.02毫米的精度,并且創下了0.005毫米的極值。 閻敏:“對所加工的零件要有敬畏之心,因為所有我們加工的産品,它關系到國家的安全、國家的安危。” 30多年來,閻敏憑借着無可取代的精湛技術,收獲了100多項獎項。 閻敏:“作為我這代的工匠,就是要把我們身上的技能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帶出更多的高水平的技能人才。”
| ||||
|